苹果公司的市值破了3万亿美元,马斯克的个人身价继续站稳世界首富。
这两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共性,有没有想过?如果发问,二者做对了什么,答案大体是这样:
苹果用“把技术护城河挖到足够深的程度”建立企业在时代里的优势,它有自己的硬件(摄像头、芯片)等关键技术能力,它有自己的软件(app自有生态),它在OS领域不断去除外力(ios通吃软硬,核心外力也主要被苹果控制),它还在思维层面给出了一系列破用户痛点的玩法(换购、分期、保险)等等。所以,苹果在移动互联网这种大势之下,完成了用户习惯的养成,“一日苹果、终生苹果”这已经是个消费市场的不争事实。
13.2亿部的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,苹果排位第二,5G手机出货量5.3亿部,苹果市占率超30%排在第一,再加上其掌握超过50%智能手机相关利润,一切都是背书。
马斯克和它的特斯拉呢?一样站在潮头,并且和独大的苹果一样,充满共性。硬件(自研芯片、HW3.0)、软件(神经网络、AP算法)、OS(自研、E/E架构)、玩法(换购/分期/保障策略/软件付费)等。全球交付量近94万辆,是它的背书。
苹果和特斯拉之间,目前在核心层面为数不多逻辑不同的一点是,苹果有着更强的保障能力(Apple Trade In/各种保险等),特斯拉目前的相关能力还有比较明显的不足,保障计划的取消/重新确立,再加上近期非常热门的话题,“中国市场的特斯拉,以及新能源专属保险政策对特斯拉的影响”,车主之间的猜测/交流,很显然的指向了另一个点“特斯拉专属保险”。
汇丰完成独资,与保险金融行业放开
要素价格最低、回报率最高,这是中国市场留给全球资本的核心印象。我们身处的环境里,拥有诸多全球第一的标签,且全球第一的优势在不断扩大。合理可控状态下的不断对外开放,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目光。
仔细看2021年跨越到2022年的时间节点,新能源专属保险(1)推出,金融保险行业在2022年1月1日起加速开放(2),特斯拉车型的相关保险大幅涨价与变动(3),特斯拉在美国本土进一步推进自营保险业务进入加州之外的其他州(4),1月4日,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达个人建议/看法中,提及了鼓励整车企业建立自身保险品种(5)。这5个事件几乎处于同期,我们不去剖析之中的逻辑或操作关联性,只从结果上看,很难不让专业人士/相关人士/特斯拉车主及准车主,考虑“特斯拉自营保险”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。
值得补充的一点是,2021年12月30日,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汇丰人寿变更股东的批复,转让后,汇丰保险(亚洲)有限公司持有汇丰人寿100%的股权,汇丰人寿由一家合资寿险企业转为外资独资寿险企业。
金融保险行业,显然在进一步合理可控的进行改革与发展。加速改革/发展,基于此大方向,才能展开关于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的延展话题。
细分近几年的汽车保险行业发展节奏,核心的主线是“以年为跨度,集中力量解决原有问题”。
2019年,银保监办发(2019)7号文件的关键词是,变相修改、突破费率、变相突破、套取费用、数据异常。2018年前10月的车险保费6309亿元,同比增长4.87%,而经营现金流为负数。车险返点/车险手续费/盈利模式等一系列改革,在2019年成功执行,问题得到解决。
2020年,车险的关键词为“提升合理性”,你我也享受到了相关的车险额度调整、交强险限额提升、合理下调费率、测算方式从复盘上1年变为3年等,最终交强险承保盈利破百亿元。
2021年,车险的关键词继续为“提升合理性”,零整比更高的豪华品牌与普通民用品牌之间的保费差率拉大,NCD评判标准进行优化,同时大数据算法开始加入,进一步测算车辆持有人的出险几率与保费关联。
而2022年,眼前的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,显然也是“提升合理性”的关键一点。1年时间,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从个位数爬升至趋近20%,与传统燃油车有着众多差异的它,显然需要专属保险。
从发展方向上再看现如今的特斯拉遭遇“保险涨价”相关话题,明面上的-做工不够好、事故率偏高、一体式铝车身维修成本高、赔付高于1:1等,这都是特斯拉车型的真实体现。
除此之外,再结合车险行业的真实现状,“此前家用车综合赔付率40%左右,经过保费下调/保险范围扩大,综合赔付率已经升至60%-70%”,保险公司想对保费有所上调,尤其是对特斯拉这样的新产物有更明显的上调。而车险的未来发展主线,显然是合理性,之中需要行业进行自我适应。
所以,特斯拉已经在2019年开始在加州试运行的自营保险业务,有没有几率来到中国市场?如果它能合理、合规,答案自然是有。
隐私/数据的博弈,与更低保费
眼前的特斯拉车型相关保费波动,预计会在短时间内趋于合理范畴。而关于它的未来可能性,则充满大量变数。关键点就在于,合理与合规。
其在海外市场的业务推进,能够让我们一定的端倪。2021年Q4,特斯拉进一步拓展其美国本土市场的保险业务。从2019年的加州试运行,再到2021年的进军更多区域,“比传统保险更便宜、随时可以订阅、随时可以取消”,便宜+灵活是逻辑核心。
但落地到具体的执行市场里,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现实反差,截止目前特斯拉Tesla Insurance Services并未对外公布其新老车主选择官方保险的比例如何。而相关的保险机构则给到了特斯拉保险相关费率的市场实际表现。
加州,特斯拉官方保险费率并非主流保险中的最低价格;德州,特斯拉官方保险费率为最低。这之中的原因在于2点,特斯拉对保费的计算方式、特斯拉车主对车辆功能的选择与保费挂钩。
车辆功能与保费挂钩,主要因为特斯拉保险提供周边承包业务:1. 自动驾驶车主责任险,开启AP及更高级功能发生事故时,与自然人驾驶赔付额度相同;2. 网络安全防诈骗保险,单保单最高3万美元额度;3. 家用挂壁式充电器保险,最高3000美元赔付额度;4. 电子钥匙保险,丢失钥匙最高赔付500美元。
至于更核心的保费计算模式,有着很纯粹的特斯拉风格,计算方式/价格标准/购买方式等,一切主导权在特斯拉手中。
特斯拉自营保险的计算方式为,使用5个以上的核心维度,对驾驶人进行打分并给出相应的保费数字。5大维度分别为,每1000英里中发生的碰撞警告、急刹车、激进驾驶、不安全的跟车距离、强制脱离自动驾驶系统几率。安全评分系统会随着特斯拉的算法进行新的推进,底层逻辑不变“如果你相信特斯拉,就该信任其合理性”。
已有北美市场的车主对此提出了疑问,特斯拉是否对驾驶人进行全程的相应监控等。这并非是特斯拉第一次面对用户/监管部门提出的隐私疑问,至于当下,还未有相关的明确结果。但,这之中与传统车险业务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分歧。传统保险更多站在三方,不去触碰关于隐私这种敏感话题,而特斯拉保险,则是更多的相关控制。
本质上,这样的话题已经脱离了“市场化讨论”的必要,而是直触互联网通讯时代里最敏感的“隐私、个人数据安全”等。什么是合理的隐私收集、什么是合理的数据安全、责任的分配究竟该是什么,这3个问题没有答案之前,它甚至于在美国本土也不能实现相应普及。
写在最后:
选择更低价格、选择相信车企,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选择,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看,也许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。至于特斯拉的自营保险业务相关猜想,还是先回到实际情况之中再说,合规/合理是基本出发点。
至于接下来的车险行业新变化,痛点将在于,如何实现更准确的计算与概率达成。鼓励车企自设保险,可以引申到自设保险评分机制、自设保险补充险种等话题。至于车企对其销售车型设立保险业务的话题,需要跨越的话题,还很多。